明星代言陷纠纷 汪涵追偿暴露行业潜规则
2025年6月,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知名主持人汪涵因品牌方拖欠高达867万元的代言费,毅然起诉该品牌并最终胜诉。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引发了公众对明星代言背后商业风险的广泛关注。在娱乐资本化浪潮席卷的当下,这起案件宛如一面多棱镜,清晰地揭开了明星代言模式背后潜藏的诸多潜规则以及日益严峻的信用危机。
纠纷始末
时光回溯到2014年,彼时的汪涵凭借其在主持界的超高知名度和良好口碑,成为了比亚酶品牌的代言人。品牌方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宣传中宣称其产品经过了全球顶级实验室的严格检测,具有“纯生物酶降解安全有效”的特性。汪涵也在公开访谈中积极配合宣传,甚至亲自展示用该产品淘洗米饭的场景,并向朋友们推荐。然而,十年后的2023年11月,曾经的合作伙伴却对簿公堂。汪涵一纸诉状将品牌方告上法庭,指控其拖欠860万元代言费以及184万元肖像侵权费,索赔总额高达1044万元。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2025年4月,长沙市开福区法院强制执行867.72万元,但品牌方拒不履行债务。无奈之下,汪涵申请对品牌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这起明星代言纠纷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企业风险暴露
通过天眼查的数据,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涉事企业北京森根比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背后的经营困境。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一直主打“比亚酶”系列日化产品,并宣称其技术源自国家“863计划”。但现实却残酷地给了一记重击,该公司的5项核心专利均被驳回,其中就包括“有机磷降解酶纳米磁珠抗体”“加酶果蔬清洗剂”等关键技术。曾经因汪涵带货而一度售罄的比亚酶产品,如今京东旗舰店关闭、天猫店铺消失,官方微博也停更于2021年4月。企业的风险雷达图更是触目惊心,20余项风险记录涵盖了股权冻结、合同纠纷,甚至因欠款被多次列为被执行人。这些数据无不表明,该企业早已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
行业现象
汪涵并非是今年唯一一位因明星代言问题而采取法律行动的明星。就在本月,化妆品企业素秀莱莉就登报道歉李现,承认“未核实肖像授权链条”导致侵权;5月,中商贸易因擅用肖战肖像被强制执行20.1万元;而在技术滥用方面,2025年3月,赌博平台用AI伪造古天乐、林峯的“港普”代言视频,粗糙画面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声讨。法律界人士对此发出警示,商家使用明星肖像必须签订正规的协议,否则将面临财产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双重追责。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明星代言纠纷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行业现象。
法律红线
《广告法》第56条明确规定,明星代言人有权追偿未经授权的商业形象使用。在汪涵案中,184万元的肖像侵权索赔正是基于该条款。法律界人士指出,明星代言本质上是“证言广告”,明星在代言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查。若未尽到合理的产品审核义务,轻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重则甚至会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共犯论处。这一法律红线为明星代言行为划定了明确的界限。
信用危机
市场监管数据显示,近三年70%的明星代言纠纷涉及中小企业挪用营销资金。北京森根比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2055万元,却在拖欠867万元明星代言费后陷入经营困境,这引发了市场对品牌方资金链管理的严重质疑。品牌方有钱进行融资,却无钱支付代言费,这种资金使用的不合理现象,暴露了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缺失风险。当企业信用出现问题时,与之合作的明星也难免会受到牵连。
社会争议
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上迅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一派网友力挺汪涵,认为“企业老赖就该限高!明星也是劳动者”;而另一派则翻出旧账,质疑“当年金融平台受害者找汪涵维权时,他怎么不站出来?”更有业内人士爆料,部分明星签约时要求预付全款,但产品暴雷后代言费极少退还。这一场867万赔偿案,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娱乐圈代言江湖的潜规则:明星与品牌的“甜蜜期”,终将在利益清算时露出獠牙。
汪涵维权案犹如一面多棱镜,从多个角度折射出明星代言的商业伦理困境,同时也暴露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脆弱性。当“亲自送检”的明星代言承诺遭遇专利泡沫的现实,当867万元的索赔揭开行业潜规则的面纱,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明星、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三角信任关系的重要性。正如《广告法》第56条所强调的,唯有明确权责边界,才能让“明星代言”回归真实本质,推动娱乐资本化时代的商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