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与耐克“1.26亿巨额乌龙案”震动明星代言界
近期,美国运动巨头耐克在加州中区联邦地方法院对陈冠希及其潮牌CLOT发起了诉讼,原索赔金额仅为12.6万美元(约合90万人民币),却因法院文件中一个不经意的笔误,金额被误记为1.26亿美元,此一乌龙事件瞬间引爆社交媒体,引发了整个明星代言圈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陈冠希,这位潮流与运动品牌的合作常客,与耐克的关系尤为紧密。虽然这一数字乌龙很快得到了纠正,但它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星代言与品牌合作背后所隐藏的契约精神与舆情风险。
17年辉煌合作的落幕
•回溯至2006年,陈冠希的CLOT与耐克联手推出的AirMax1“KissofDeath”联名球鞋,便已成为潮流界的里程碑事件。
•多年来,这种联名合作不仅具有明星代言的曝光效应,更在华语市场营造出耐克独特的文化话题。
•然而,2023年10月,陈冠希与阿迪达斯签订全球合作协议,正式结束了与耐克长达17年的深厚合作,这一举动在明星代言及品牌战略领域都引发了重量级的“转会”效应。
小额索赔为何引发轩然大波?
1. 明星代言与品牌形象紧密绑定
当公众人物更换合作品牌时,合同中涉及的库存、宣传素材、尾款等问题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
2.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当金额被误传为“天价”时,舆论往往会将其解读为品牌对代言人的激烈反应,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质——一场合同清算。
明星代言合作的三点启示
•合约边界需清晰:明确合作期限、竞业限制、宣传素材的使用期限。
•结算流程需闭环:无论是代言费还是联名分成,从发货、验收、付款到发票,每一个环节都需完整留档。
•舆情应对需迅速:一旦出现误传,品牌与艺人应第一时间同步澄清,以免形象受损。
这起“1.26亿美金乌龙案”不仅仅是一场合同纠纷,更是明星代言商业生态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品牌与艺人:合作可以成就彼此,但分手亦需专业与体面。